京剧+剧本杀+红色主题如何混搭?省内外专家品评沉浸式戏剧《微光》

2022-11-16 22:55:54来源:四川在线编辑:覃贻花

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文/图

11月16日下午,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、成都大学主办的四川省文艺评论(成都大学)基地揭牌仪式暨“光”系列之《微光》创评研讨会在成都大学举行。研讨会上,省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针对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《微光》展开“头脑风暴”。

据悉,《微光》时长两个多小时,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为背景,讲述了一群怀有远大抱负的革命青年追求革命理想的故事。该剧由成都市金牛区西安路街道办事处、成都市京剧研究院等出品,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编剧潘乃奇任总导演、总编剧,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焦阳担任执行导演。

研讨会现场

改变传统观演关系,与作品产生更多共情

有趣的是,《微光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舞台剧作品,而是落地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沉浸式戏剧。

该剧结合剧本杀、密室逃脱等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娱乐方式,充满特色的实景建筑不仅成为故事发展的线索,也是“任务执行”的地点。同时,作品融入京剧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,输出创作者希望表达的红色主题。

对此,不少与会专家学者给予好评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、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认为,《微光》采用沉浸式戏剧的表现手法,带领观众在表演空间中游走,改变了传统的舞台艺术形式。

“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阅读完成二度创作,《微光》这种参与体验,也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,让作品更加饱满。”李明泉还表示,该剧也对传统京剧做了创新展示,以轻松的方式展现了京剧唱腔和程式化的表演特色。

“剧本杀成为一种文化风潮,说明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以前那种观演关系。把它融入戏剧,让观众成为戏剧进程的一部分,获得的体验跟在观众席上是完全不同的,可能对作品产生更多共情。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认为,如果能妥善加以引导、增强其造血能力,沉浸式演出、沉浸式戏剧有望成为文化消费新风尚。

“把人当作人来写”,作品才会更有生命力

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,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,《微光》的跨界融合有助于有效传递作品主题。“创作红色主题文艺作品,应该深入生活,用艺术的眼光、审美的眼光发掘其中的人性和人文内涵,摒弃概念式、口号式的表达,写出有个性的人物和富有张力的情节,这样才有希望得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认同。”

傅谨也认为,文艺创作不能主题先行,而是要深入历史、深入人物,“把人当作人来写”,这样作品才会更有生命力。

“手段不仅有技术上的,也有审美和心理上的,要把氛围感营造出来,让观众真正置身其中。”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边文彤说,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表演推进,把观众带回曾经的时代,“非常期待《微光》成为一个文化现象,推动更多戏剧从业者、爱好者进一步思考、探索”。

这也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期待。“微光虽小,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。”李明泉表示,《微光》在守正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,希望能进一步精心打磨,成为沉浸式戏剧的一道“强光”,也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“希望之光”。

    编辑推荐